前言
七十年来,德国始终在欧洲扮演着和平的守护者角色,军事克制几乎成了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共同信条。
然而,当德国防长公开表示“准备为击败俄罗斯军队做好准备”,这份长久以来的温和面纱瞬间撕裂。佩斯科夫的那句“德国正在变得更加危险”响亮而震撼,仿佛一道惊雷划破夜空。
70年多的掩饰瞬间崩塌,那么,德国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历史的车轮是否正在发生反向转动?
200公里的死亡距离:德军装甲旅令俄军寝食难安
展开剩余92%5000名士兵、200公里的距离,这两个数字让普京的安全顾问几夜难以安眠。
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采访时平静地说道:“如果威慑无效,俄罗斯发动进攻,那会发生吗?是的。”
这句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威胁,而是令整个欧洲政治气温骤然上升的信号。
今年5月22日,德军在立陶宛部署了自己的常驻部队——这是自二战以来,德国第一次在海外驻扎长期军事力量。虽然5000人听起来并不算庞大,但这支部队的战略意义远远超过其军事存在本身。
约4000名作战部队将驻扎在维尔纽斯附近的鲁德宁凯军事基地,而其余的1000名军事承包商与文职人员则将在鲁克拉小镇的基地安置。
最令俄罗斯感到不安的是,德军驻扎的地点距离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飞地不到200公里,开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。这样的位置意味着德国的先进装备,能够直接威胁到俄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核心利益。
皮斯托里乌斯还特别提到:“你不妨直接去维尔纽斯,与那里的德军旅的代表交谈,他们清楚自己肩负的任务。”
这句话的潜台词非常明确:德军并不是来观光的,他们是来备战的。
根据两国协议,这支装甲旅将在2027年之前完成全部部署,负责北约东翼的防御任务。这一部署位置正是整个北约东翼的关键节点,既可以监视俄罗斯的动向,又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。德国的态度已然摆明——这次不再伪装。
美国转向印太,德国却迅速展示锋芒
德国所做的,让俄罗斯真正感到紧张的,并不仅仅是这5000人的存在,而是背后的战略逻辑。
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转向印太地区,欧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。这个空白不会自发消失,总得有人来填补,而德国显然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。
2023年3月22日,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签署了《基本法》修正案,这一修正案放宽了“债务刹车条款”,允许联邦政府在国防领域支出超过GDP1%的部分通过举债筹集资金,不受《基本法》限制。
更为重要的是,这一修正案还允许设立一个特别基金——5000亿欧元,用于基础设施建设。虽然名为“基础设施”,但无论是谁都清楚,最终的资金流向必然是军事领域。
新任总理默茨上任不足一周,便提出要建设“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”。这个目标并非空谈,而是实际的军事扩展计划。
不仅如此,联邦民防与灾害援助办公室也同步启动了民防项目。负责人拉尔夫·蒂斯勒表示,德国计划对现有的地堡、隧道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,用于民众避难。这标志着德国冷战后首次重启民防工程,意味着德国不再仅仅是修复过时的体系,而是系统地重建一个面向战争的国家。
曾几何时,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主要是后勤支持和武器供应,但如今它似乎开始主动承担起前线角色。这一转变被俄罗斯视作德国选择站队美国的直接证据,但更深层的原因,可能是德国在争取欧洲话语权的关键时刻不容错失。
毕竟,美国的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逐渐衰退,而欧洲需要一个新的领袖。
抄作业?德国以反俄为旗号崛起
这一战略似乎并非德国的独创,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相似的影子。
比如日本如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?他们通过树立“反华”对立面,成功将军事扩张包装成正当防卫。
德国似乎学得很快。当防长公开表示要“击败俄军”时,欧洲各国不仅没有感到反感,反而开始团结在德国周围。
这正是“反俄”旗号的巧妙之处,它让德国的军事崛起看起来合乎政治正确,同时将二战的历史负担转变为如今的战略资产。
毕竟,德国曾是二战的肇事国,若一味扩军备战,周边国家恐难接受。但只要旗帜高举“反俄”,这一切似乎都能得到宽容,甚至支持。
德国防长的强硬表态,传递的是一个清晰的信号:德国敢于和俄罗斯对抗,其他欧洲大国敢吗?
虽然英法拥有核武器,但在常规冲突中,核威慑的作用并不大。德国缺乏核武器,但它却通过强化常规军力,力图赢得欧洲的领导地位。
更重要的是,德国希望扮演欧盟的保护者角色,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。因此,当防长威胁要“击败俄军”时,这不仅仅是军事威慑,还是政治声明——德国准备好担负起欧洲的安全重任。
2027年倒计时:德国的战略自信与新兴挑战
回顾历史的背影,未来会是怎样的图景?
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表示,“德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”,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。
佩斯科夫在一次采访中提到,刚开始他难以相信皮斯托里乌斯真的会说出这样的言论,然而事实的确如此。
随着德国逐步深化军事部署,俄罗斯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。俄罗斯不再将德国视作仅仅提供后勤支持的外围国家,而是视其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。
从芬兰加入北约,到德国驻军立陶宛,再到防长的强硬言辞,俄罗斯的判断显而易见:这是美国与欧洲联手对俄压制的系统性推进。
皮斯托里乌斯多次强调:“我们不是为了吓唬谁,而是为了表明我们不会退缩。”这与美国提出的以实力为基础进行谈判的立场高度一致。
如今的德国,不再是欧洲经济的引擎,而是迅速成长为军事引擎。立陶宛的军事部署只是第一步,德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。
到2027年,当这支5000人的装甲旅全面到位时,欧洲的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虽然国内对此有争议,部分媒体提醒政府不要高估德国军力,但皮斯托里乌斯已经明确表示:德国将成为北约在欧洲的核心力量。
这意味着,欧洲或许正在朝着一个战略自主、更加独立的方向迈进,但也可能意味着,我们熟悉的那个温和、克制、注重经济的德国,正在渐行渐远。
结语
事实上,德国的这一转身并不令人意外。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历史上并没有永远的和平主义者,只有永远存在的国家利益。
未来十年,欧洲将面临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和俄罗斯威胁的上升,走向一个更加独立、也更具分裂性的局面。
面对德国崛起的战略转变,我们应该担心历史是否会重演,还是理性地接受新的地缘政治现实?
你的看法是什么?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