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海军雄心壮志的“维沙尔”号航母计划,最终以惨痛失败告终,成为一个警示性的案例,暴露了印度国防工业的诸多顽疾。 原本计划打造亚洲首艘核动力航母,排水量达6.5万吨,装备电磁弹射系统和54架舰载机,目标直指美国福特级航母,预算高达60亿美元。然而,15年过去,这笔巨资却未能换来航母的任何实质性进展,甚至连一块钢板都没拼装出来。 2022年底,印度海军参谋长哈里·库马尔不得不公开承认,该项目因“预算和技术问题”彻底搁浅,60亿美元全部打了水漂。 更令人尴尬的是,就在同一年,中国海军福建舰已成功下水并进行了电磁弹射试验,而印度方面连电磁弹射实验室都尚未建立。
维沙尔号核动力推进系统的难题,更是计划失败的症结所在。印度缺乏自主研制高功率航母核反应堆的能力,其核潜艇反应堆技术尚不成熟。俄罗斯曾试图提供破冰船用反应堆,但功率远不足以满足航母的需求;法国提出的基于“戴高乐”号航母核动力系统的改装方案,因故障频发而被印度放弃;而美国则直接拒绝了技术转让。 全球仅有中美两国掌握这项关键技术,即便美国自身福特级航母的调试工作也尚未完全完成,更不可能将这项技术拱手相送。 最终,维沙尔号的设计被迫大幅简化,沦为一艘采用滑跃式起飞甲板的常规动力航母,与现役的维克兰特号毫无区别,当初宏大的蓝图彻底破灭。
展开剩余71%印度海军最初的计划是将航母的建造工作全球化分包:船体建造委托英国,核动力系统寻求法国协助,电磁弹射技术依赖美国,舰载机则向俄罗斯采购。 然而,这种“四不像”的合作模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。 法国阵风-M舰载机的机翼宽度竟然比航母升降机宽出一米之多! 印度不得不面临艰难抉择:要么锯掉飞机机翼,要么拆除航母升降机,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这批舰载机。 俄制米格-29K舰载机的遭遇同样令人心痛:由于航母甲板防滑涂层偷工减料,使用廉价的普通环氧树脂替代耐高温材料,导致飞机降落时如同在冰面上滑行,2016年甚至发生了一起飞机滑出跑道坠海的事故。
维克兰特号航母的服役更是印证了印度国防工业的窘境。 这艘航母的燃气轮机来自美国,防空导弹来自以色列,雷达系统来自荷兰,印度自身仅负责建造“管道、阀门和厨房冰箱”等零部件。 维沙尔号的预算也从最初的6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30亿美元,相当于印度当年军费的三分之一。 这笔巨款究竟花在了哪里? 15年间,航母的设计图纸修改了100多次,海军、国防部和造船厂之间互相推诿责任。 军方官员忙于与外国厂商觥筹交错,却无人认真检查升降机尺寸是否符合要求。 甚至有一家俄印合资企业收取了4000万美元的“技术咨询费”,却只留下了一堆毫无价值的废纸。
就连老旧航母的维护也让印度财政不堪重负。 从俄罗斯“免费获得”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,其改装费用却高达30亿美元,甚至超过了建造一艘全新航母的成本。 如今,这艘航母混搭着意大利发电机、以色列导弹和美国燃气轮机,被水兵们戏称为“万国牌废铁回收站”。
面对核动力航母梦的彻底破灭,印度海军迅速调整战略,将目标转向改造维克兰特号的姊妹舰,并计划装备“国产”舰载机TEDBF。然而,“国产化”的口号背后依旧是尴尬的现实。 光辉战机海军型直到2023年才在维克兰特号上成功起降,其发动机依然依赖美国技术。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夸耀其技术成熟,但试飞时却发生了机翼焊缝开裂的严重事故,被迫返厂大修。 军方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自研舰载机,因为俄制米格-29K舰载机仅剩12架具备飞行能力,俄乌战争爆发后,其备件供应也彻底中断。 而新航母的建造则遥遥无期,维克兰特号耗时20年,下水三次才勉强服役,其姊妹舰的服役时间可能要推迟到2040年以后。
当印度航母计划一再受挫时,中国海军福建舰已完成多次海试,搭载电磁弹射歼-35隐形舰载机的视频更是广为流传。 印度海军内部报告的泄密内容更是令人触目惊心:“中国海军三艘航母已形成战斗力,而我们印度海军即使拥有两艘航母,也难以维持正常的战斗力。” 老旧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锅炉故障频发,最多还能维持5年的使用寿命;维克兰特号航母的航速达不到标准,近防系统更是形同虚设。 在印度洋上,印度海军很快将仅剩一艘“半残”国产航母来维持门面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海军在改造辽宁舰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山东舰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建造;而印度耗时20年,成本超支300%才勉强拼凑出一艘维克兰特号。 维沙尔号的失败,深刻地反映了印度国防工业的整体落后和管理混乱,其航母梦的破灭,也预示着其海军实力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