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棋,这项古老的棋类游戏,发源于中国,在数千年的时光中,跨越国界,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。尤其在日本和韩国,围棋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,成为了极为盛行的文化现象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围棋在日韩盛行的背后缘由。
历史渊源奠定基础
围棋传入日本的时间,虽无确凿定论,但普遍认为在公元一至四世纪间,经由朝鲜半岛传入。到了奈良时代(公元 710 - 794 年),围棋在日本宫廷中开始盛行。奈良正仓院保存的圣武天皇使用过的棋局,以及《续日本纪》中记载的宫廷棋手因对弈争论而引发的悲剧,都表明此时围棋已在宫廷扎根。此后,围棋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,平安时代上流社会妇女对围棋的青睐,镰仓时代武士和僧侣对围棋的热衷,都为围棋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特别是日本棋圣玄尊法师在 1199 年编写的《围棋式》,以其浅近易懂的特点,极大地推动了围棋在民间的普及。
在韩国,围棋的历史同样悠久。南北朝时期,围棋便已传入朝鲜半岛。在百济、新罗等王朝时期,围棋就备受重视。新罗时代的棋手朴球甚至曾在唐朝担任 “棋待诏”,足见当时朝鲜半岛围棋水平之高。然而,李朝后期,由于闭关锁国,韩国围棋发展陷入困境,“巡将(顺丈)” 围棋虽独具特色,但与当时中日围棋发展方向相悖。直到二战后,赵南哲从日本带回现代围棋火种,开办 “汉城棋院”,废除巡将围棋,确立段位制度,推出《围棋概论》,才让韩国现代围棋走上正轨,为后续的繁荣发展铺平道路。
展开剩余60%文化融合赋予魅力
在日本,围棋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。一方面,围棋所体现的 “雅”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特质相呼应;另一方面,武士道精神贯穿于日本围棋发展过程中。日本棋手将竞技胜负推向极致,这种对胜负的强烈追求,使得围棋在日本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,更成为了一种展现个人精神和技艺的竞技运动。例如,在日本围棋史上,各家围绕 “棋所” 头衔展开的激烈争夺,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竞技精神。
韩国文化中,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融入了围棋之中。20 世纪 90 年代起,以曹薰铉、李昌镐、李世石等为代表的韩国棋手在世界棋坛大放异彩。曹薰铉在首届应氏杯决赛中战胜聂卫平夺冠,极大地激发了韩国的民族自豪感。众多韩国企业家受此鼓舞,出资举办世界级大赛,为韩国围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,进一步推动了围棋在韩国的盛行。
现代推广助力繁荣
在日本,1925 年日本棋院的成立是一个重要里程碑。棋院发行围棋杂志、书籍,培养棋手并确立段位制度,结束了少数世家垄断棋坛的局面,鼓励棋手自由竞争,有力地促进了棋艺提高。此后,各种围棋赛事不断涌现,如每年一度的本因坊战等,吸引了大量棋手参与和民众关注。同时,日本围棋界以开放的精神,培养出了绝世高手吴清源,还成就了韩国棋手曹薰铉,这种对围棋人才的培养和交流,也促进了围棋在日本及世界范围内的发展。
韩国在现代围棋推广方面同样不遗余力。随着李昌镐等棋手在世界棋坛的崛起,韩国围棋的职业化程度大幅提升。权甲龙道场等专业化道场兴盛起来,为韩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棋手。而且,韩国积极举办各类国际赛事,吸引了世界顶尖棋手参与,提升了韩国在世界围棋界的影响力,也让围棋在韩国国内的热度持续攀升。
围棋在日韩的盛行,是历史、文化与现代推广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悠久的历史渊源为其扎根提供土壤,本土文化的融合赋予其独特魅力,而现代的积极推广则让其不断繁荣发展。这对于围棋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,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我们也期待围棋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,在未来能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发布于:山西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